论著
19世纪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认识和研究的历史回顾
中华医史杂志, 2013,43(03) : 157-163.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3.03.006
摘要

早在公元前6世纪,人们对心力衰竭便有记载.当时,临床观察是最主要的方法.18世纪,临床观察与尸体解剖的结合,使病理解剖在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研究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至19世纪,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实验室逐渐成为医学的中心,人们将临床与实验密切结合,致力于探索病变心脏大小和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首先发现衰竭心脏的扩张与肥大之间存在区别.随后,人们对心脏扩张和肥大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心脏肥大的代偿意义,进而探讨了心脏瓣膜病与心脏扩张与肥大的关系。

引用本文: 付德明, 王洪奇, 杨国闻, 等.  19世纪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认识和研究的历史回顾 [J] . 中华医史杂志,2013,43( 03 ): 157-163.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3.03.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