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岭南伤寒名家苏世屏的中医教育事略
中华医史杂志, 2016,46(5) : 307-309.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6.05.011
引用本文: 陈李, 梁万山, 郑洪. 岭南伤寒名家苏世屏的中医教育事略 [J] . 中华医史杂志, 2016, 46(5) : 307-309.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6.05.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曾一度采取限制中医发展的措施。1954年中医政策转向后,原来基本停办的中医教育重新得到重视,除国家相继开办了多所高等中医院校外,基层的中医教育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一些地方办起了中医学校。而广东省新会县与众不同,在1959年创办了一间兼具医疗与教育功能的新会中医研究院(今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前身),院内开办了中医学习班,其教务工作由著名中医苏世屏主持。

苏世屏,号离尘,生于1894年7月,卒于1961年4月,广东省新会县小冈梅冈乡人。于1920—1924年师从近代岭南伤寒四大名医之一的黎庇留先生,踏实进取,刻苦学习,深得师传。毕业后,曾先后悬壶于江门市、新会县城、开平、新昌等地。1956年及1958年曾连任第2届和第3届新会县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8年供职于新会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参与筹建新会县中医研究院。1959年3月22日,新会中医研究院成立,荣任副院长,直至离世。苏世屏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以《伤寒论原文真义》和《金匮要略原文真义》为代表作,能发张仲景未言之旨,理论精辟,启迪后学。他以深厚伤寒学术功底,利用研究院医教一体的条件,培养出了一批理论特色鲜明、临床能力较强的学员,兹略述其事迹如下。

1. 新会县中医研究院概况

新会县中医研究院成立于1959年3月22日,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进一步开展研究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新会县文教卫生部.关于我县成立中医研究院的报告([59]新卫字第025号.新会区档案局)。新会县中医研究院的架构,是以医疗为主体,同时开展研究与教育。医疗方面,院内分内、外、针灸等科,设有门诊和住院部,内设病床20张;研究方面,提出组织力量发掘民间秘方验方并总结推广;教育方面,设有中医学习班、中医进修班,还组织中医温课活动。

中医进修班与中医温课均是面向已开业中医的提高性培训,而中医学习班则是招收青年学生从头开始学习中医,培养中医后继人才,教学任务最重,全赖苏世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操持各项事务,最终取得成效。

2. 中医学习班的生源与学制

中医学习班在1959年3月新会县中医研究院设立之时已开班,最初招录学员15名。后来又陆续招录3人,到1960年4月,共有学员18名。名单分别是:方恩泽、陈一平、郑剑雄、李秉懿、赵仲林、梁平进、苏碧茵、陈朝栋、钟士铨、任秋宝、温荣进、张惠民、苏景云、黄金成、张俊庭、黄松汉、黄大鹏和周维沛。学员的文化程度多是初中肄业者(9人),还有高小毕业者(3人)等,都是一些没有学习过中医的学员。中医学习班的学制为3年。

3. 中医学习班的课程与教材

据《新会县1960年上半年卫生工作情况汇报与下半年工作的初步意见》(新会县卫生局.新会县1960年上半年卫生工作情况汇报与下半年工作的初步意见.新会区档案局,档案号010-002,1960-07-02:6.)记载:"县办的中医班,共18人,主要由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苏世屏负责,讲课内容主要是伤寒、金匮、本草、古今方韵、四诊八纲、经络等基本理论和临床实习。"除了报告中列出的基本课程外,根据苏世屏留下的资料,当时还开设了医史课。

1960年以前,全国统用的中医类教材尚未刊印发行[1]。新会县中医研究院中医学习班的所有讲义,均由苏世屏一手操办。苏世屏勤于著述,有多种著作,正好用于讲学。除已有的著作外,又补充编写了部分讲义。这些著作及讲义仅有少部分曾油印或铅字印行,现存不多,幸而其大部分手稿由其弟子方恩泽保存至今,可据以窥知其基本面貌。

①《伤寒论原文真义》。该书为苏世屏的伤寒专著,撰成于1947年10月,著书时正值战乱,几经艰辛,历时7载而成。其主要内容为:"卷首上曰'气化真铨’,详究气化之系统,决断注家之疑义。卷首下曰'病变纲要’,阐发病源之主因,直指邪传之道路。卷一至卷六,则为六经逐节串注,义取明显,词尚简要。卷七至末,则为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痉湿暍等篇,逐节串注,指出不入六经之原因,仍不出伤寒之治法。全论以标本之阴阳为两扇,一线到底。" [2]据方恩泽,此书是苏氏讲授《伤寒论》的蓝本,大约1960年由新会中医研究院排版印行。

②《金匮要略原文真义》。该书由苏世屏撰成于1955年12月,用时3年。谨遵原文,逐节串注,章节联系,前后照应,一线到底,方便阅读和领会;不另立章节提要,以免多歧。与《伤寒论原文真义》同一体例,严密考据,阐发古义。注重《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内容上的不同之处:"金匮皆论杂病,乃虚邪伤形,与伤寒为正邪伤气者各有不同。" (苏世屏.金匮要略原文真义.稿本.1955-12.方恩泽藏.)书中还附录6则医案。苏氏将此书作为讲授《金匮要略》的教材。

③《经络新韵》。原书由苏世屏撰成于1948年10月。主要内容包括十二经络循行及主病歌、十二经穴道歌、十二经穴道分寸歌、十二经筋歌、奇经八脉循行及主病歌、奇经八脉穴道分寸歌、全体形质度量权衡歌及部分杂歌等。正文记载的经脉原文来自《内经》,相应原文之后的歌诀,绝大部分是苏氏编创,极少部分是采用他人所作,或是在他人基础上修改而成,但都一并标明出处。目的是改正当时流传的经络歌诀缺略不详、未符经义、音韵不调等缺点,以方便后学。苏氏将此书作为讲授《针灸学》的教材,帮助学生理解经络理论,有效记忆经络循行、穴位、主病等重要内容。

④《古今方韵合编》。苏世屏撰成于1950年11月。内容包括古今流传较广、使用较多的经方和时方,按照"十二剂"(轻、重、滑、涩、宣、通、补、泻、燥、湿、寒、热)的分类方法,分12门,载有经方274首,时方205首,合计479首。其中的经方歌括,俱照录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则自行编韵。方歌之下,为该方主治各证,并附录原文。苏世屏编此书的目的是改正当时流传的方剂歌诀词句鄙俚、音韵不调、尤其只编药味而不编分量等缺点。苏氏将此书作为讲授《方剂学》的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方剂内容,有效记忆方剂组成。

⑤《医史提要》。该书乃苏世屏专为中医学习班编撰的授课资料,未记录明确的撰成时间,现存油印本。该书仿照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著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纲鉴易知录》的形式,分为2部分:一是"目录",以朝代为纲,列述开国大君、共传几主、享国几年等,从三皇记录到清朝,共涉及中医著作181本;二是"名医概略",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简要介绍了84位名医及其代表著作名称。由于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文献浩如烟海,想要系统学习中医历史并非易事,所以苏氏编撰此书作为《中国医学史》的教材,力求简明扼要,使学生阅此便知中医历史梗概。

⑥《四诊心法要诀》。该书由苏世屏选自清代吴谦《医宗金鉴》第34卷内容,作为讲授《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医宗金鉴》是清朝乾隆年间国家组织编撰的一本中医学教科书,广泛运用七言韵文,方便阅读和记忆,惠及几个世纪的医学教育。苏氏选择此书内容,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技巧,临证时做到四诊合参,不妄偏废。

⑦《医学论文选》。该书由苏世屏编著,但无明确的撰成时间,据书中3篇论文写成的时间推算,约成于1958年。共收录42篇文章,包括苏氏的文章17篇,郑寿全的文章14篇,陆士谔的文章3篇,谭星缘的文章3篇,谭孟勤的文章2篇,黎庇留的文章1篇,潘兰坪的文章1篇和卢仲纪的文章1篇。苏氏的文章中,既有对中医疾病、证候、药物的讨论,又有严厉批评和反击当时出现的限制中医思想的檄文。比如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曾经发表过讲话,认为中医是封建社会产生的封建医,缺乏科学知识,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安慰作用等。对此苏世屏特作《批判王斌》一文,指出:"王斌的思想动机,若出于至诚,由其生长于旧社会,既无国学根底,突见外来文化,立说新竒,遂被蒙蔽,而不自觉,以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为圆,硬指中医为不合科学,不能愈病,只能起病人安慰作用,……而中医载籍中,所藴藏之无量精义,及在历史上与群众上之治绩,事实倶在者,则一切抺煞。自以为能知科学,对中医之科学原理,实质全未梦见,其蛮横武断,至于此极。" (苏世屏.医学论文选/稿本.1958.方恩泽藏.)措辞严厉,观点明确,立场坚定。

除《医学论文选》外,苏氏多次给学生作报告,发表对中医理论的看法。如撰《中医拨云集》1卷,以问答的形式尽举中医之缺点,解决一般之疑问;撰《新中医辩正序》,根据古医之理论,指出新医(指当时一些对于中医基础未明,转拾西医余唾,反而肆意诬蔑、攻击中医的人士)之误解;撰《医学漫谈录》指出:"今政府极力发扬祖国医学,我们是中医,应该以中医经典为基础。学贵纯粹,若以为中医学说是过气了,要取西医说来补充,如此看法便是大错。我中医经数千年创立,治病皆用善法,无法弗备,是绝对独立的,无须假借的。如有缺点,不能明白,应归咎自己学问未至。" (苏世屏.医学漫谈录.稿本.1959.方恩泽藏.)鼓励学生学好中医,增强信心。

苏氏不只重视理论的培养,还通过临床带教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学习班的学员方恩泽,后来曾整理数则随诊医案发表,如《伤寒危证急剧变化的治疗》《偏瘫用真武汤而改效》《用麦门冬汤治愈二十年哮喘》等,诊治时间均为1959年,正是带教时所录。方恩泽还保留有这一时期其他未公开发表的苏世屏医案,尚在整理中。

苏世屏临床用药风格独特,善用桂附重剂治疗疑难疾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新中医》杂志在发表方恩泽整理的医案时特地加《编者按》说:"苏氏精通伤寒,用药分量颇重,超出正常用量数倍之多,无实际经验者宜慎用。案例中桂、附有用至半斤之多,非有真知卓识者不能臻此" [3]。而方恩泽整理苏世屏《风湿拘挛重证救治》案指出:"计此病之治疗服用附子、生姜过百斤。乃先师有定见卓识者能之。若不亲见其辨证立法用药,实望而生畏者也" (苏世屏.苏世屏医案选辑.稿本.成书时间不详.方恩泽藏.)。

正是这种紧密结合临床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临床能力。其学员后来多留在新会县中医院工作,也以善用经方为特色[4]

3. 结语

苏世屏作为一名伤寒医家,在新会县中医研究院中医学习班的教学中,始终贯彻着伤寒学术特色,不仅以《伤寒论原文真义》和《金匮要略原文真义》为主要教材,《古今方韵合编》也主要收录经方(有274首之多),临床带教则亲身示范经方的运用。苏世屏于1961年去世后,中医学习班没有继续开办,新会中医研究院也于1964年改为以医疗为主体新会县中医院。在现代中医教育史上,这种以名医为中心、带有学派风格的人材培养方式较为少见,值得研究及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刘诗发浅论全国中医药院校二版教材的特点和贡献[J].中医教育201231(4):63-65.
[2]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M].新会新会县中医研究院1960自序
[3]
方恩泽苏世屏先师学术思想及其辨证用药特点[J].新中医1984(4):16-18.
[4]
刘薇陈凯佳岭南伤寒派医家方恩泽医案浅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5(6):38-39.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