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李廷安对军事医学的贡献(1932—1943)
中华医史杂志, 2017,47(1) : 55-59.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1.011
摘要

李廷安对军事科学的关注可追溯到1920年。抗日战争初期,李廷安编辑军事医学书籍,恢复卫生事务所,参与制定紧急救护办法、救济大纲、防护训练办法、筹设伤兵医院等,以支持抗战。此时,李廷安还被聘任为华南地区防疫专员,组织指导战时防疫工作,为军医学校师生阐述战时医药同人的使命。抗日战争相持时期,李廷安着眼于长期抗战,致力于国民的膳食与士兵的营养研究。李廷安还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来认识公共卫生。

引用本文: 李永宸. 李廷安对军事医学的贡献(1932—1943) [J] . 中华医史杂志, 2017, 47(1) : 55-59.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李廷安(1898—1948),广东香山县人,曾先后担任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所长、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华南地区防疫专员和防疫大队队长、中央卫生实验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院长、中央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教授兼主任、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教授与附属医院院长、广州中央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前身)院长、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院长和博济医院院长。除了为人所熟知的公共卫生工作外[1,2,3,4,5],李廷安对中国的军事医学也颇有贡献,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贡献尤著,这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有关。李廷安对军事科学的关注可追溯到1920年,是年在广州《南风》发表《动物色泽之研究》一文,他把动物色泽与战争联系起来,认为可以运用不同色泽来隐藏自己[6]。随着对近代中国国情与民族危急的认识深入,李廷安明白作为一个医生及卫生行政的领导者在抗日战争中所承担的使命,并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来研究中国的公共卫生,以公共卫生专家的视角来研究战时救护与士兵营养。

1."一·二八淞沪事变"与华北危急时期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后,为配合对东北的侵略,掩护其建立伪满洲国的行为,在上海挑衅并引发冲突,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对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发起进攻。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早在淞沪事变爆发前,李廷安已经感到外患日亟,国势阽危,关于战地卫生,殊属重要,令卫生局第一科科长沈诰,领导全体职员,加以切实之研究,编为《战地卫生学》。李廷安多次参加编辑会议,并提出意见,并在公余之暇,从事编辑,打算印成书本,广赠各地军队。为此,李廷安积极筹集资金,出版该书。"希冀军人在战地与驻守时之种种卫生,有以借镜,以资强健军人体格,而免疫疠时生" [7]

日本侵占东北后,华北成为其下一个侵略目标。此时,华北战云日趋浓密,救护事宜,急应有充分准备。中华医学会致电全国各地分会,令其将自愿投效医师,速行登记,以便动员。北平、香港分会会员纷纷响应。1933年1月19日,上海支会召开全体大会,将救护问题,提出讨论,到会会员共推牛惠生、颜福庆、李廷安、朱恒璧、倪葆春、白良志、饶柏森等人,组织上海支会救护委员会,决定成立登记处,以便医师报名登记[8]。鉴于华北危急,上海各界积极准备救护工作。1936年11月19日,上海市各界虞洽卿、钱新之、黄炎培、江问渔等发起组织的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举行成立大会。李廷安等30余人参加。会议决定:关于绥远方面之救护工作,议决请颜福庆等拟具办法,提理事会讨论进行;关于救护训练班之组织及联络,议决推江问渔先生向红十字会接洽办理[9]

1932年10月,上海卫生局局长胡鸿基意外车祸去世,李廷安就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李廷安上任伊始,即致力于上海公共卫生事业,恢复毁于淞沪事变的吴淞卫生事务所。同时,他还着手医学备战:充分发挥卫生局的专业特长与技术优势,编辑《战地卫生学》,推进战地卫生、增强军人体魄、防治疫疠发生;与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等团体组织积极合作,加强救护工作,支持华北抗战。

2.抗日战争初期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7月20日,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在中汇大楼会所举行第2次全体会员大会,颜福庆等30余人参加,公推陶百川、黄任之、庞京周为主席团。卫生局长李廷安致词,望能扩大组织、充实力量。会议决定改名为"上海市救护委员会",推定颜福庆为主任委员[10]。7月21日,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刘瑞恒,以华北战局紧张,由京来沪,当晚在国际饭店,邀集上海市医药界及金融界领袖王晓籁、闻兰亭、陆伯鸿、颜福庆、李廷安等20余人,讨论筹组非常时期紧急救护办法。刘瑞恒以为"为国家而牺牲之英勇士兵,在医药效能所可挽救之情形下,吾人决不能坐视彼等生命之消灭"[11],督促各方面对华北士兵进行紧急救护;立即要求各地从速设法成立紧急救护团体,并与各地已成立之红十字会及当地卫生机关等,保持密切之联络,以准备非常时期之来临;商请宋子文设法拨款20万元,购备药物、纱布、绷带、象皮膏等各项物品,以应需要。

上海市妇女新生活运动促进会(由宋美龄指导,吴铁城夫人等为发起人,于1936年6月11日开成立大会。李廷安夫人为15理事之一)[12]认识到妇女在抗战救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于是转变"首先注重于市民之卫生清洁问题等业务"的工作重心,"设立救护班,义务教授战地救护及简单治疗法"。教授内容有战地救护绷带学、急救普通治疗法、防空及防毒常识。发起组织救护队,以21人为1队,每一队人员满足时,即由医师率领待命出发[13]

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于1937年8月2日在云南路会所,举行全体委员会议,李廷安等30余人参加。通过救济大纲与防护训练计划。救济大纲包括"拟购运货汽车、防毒面具、以备非常时期救护难胞"。防护训练计划明确本会方针为"充实救灾准备,训练防空救护干部,以尽担任非常时期防护任务,及指导防护之责"。训练课目为"一、空军概论。二、防空概要。三、防护常识。四、术科基本教练。五、演习戴防毒面具。六、担架操练。七、救护的意义和目的、救护者应注意事项。八、绷带及其用法。九、搬运法。十、出血及其救治。十一、创伤及骨折之救治。十二、人工呼吸法。十三、中毒瓦斯之救治。十四、防毒方法。十五、救护人员之道德。十六、精神讲话"[14]

10月23日,上海市政府招待处举行劝募救国公债妇女组茶话会,由孔祥熙夫人提议,立刻筹设一伤兵医院,当即推定宋子文夫人等为筹备委员,积极进行工作。孔祥熙夫人委托杜月笙,代觅一能容千人之院址。24日,在祁齐路宋公馆举行第1次筹备会议,经商议决定:医师由卫生局长李廷安聘任,护士选聘及助理护士考试由张湘纹女士负责[15]

10月3日:李廷安第3个儿子宝良出生。不久,国民政府要求李廷安撤离上海前往香港。据李廷安二儿子李宝健教授回忆:"1937年10月一天,家父说日本人要刺杀他,他要走了。当天有4人进屋,其中2人为化装师,另2人为保镖。化装师将家父化装成女人,化装得很像女人。当天乘船离沪前往香港。全家则迁往霞飞路的法租界。"11月,李廷安到达香港后,转入广州,被卫生署委任为"华南地区防疫专员"[16]

1938年1月1日,李廷安受广西军医学校校长王士成邀请为师生作《在抗战时期医药同人的使命》演讲[17],阐明对日抗战时期医药界人士的使命:①负担战时救护的工作,使伤兵早复健康,而增加抗战力量。②学校各种训练,一切都要军事化。③中国医生护士和药剂师应联合起来,协助政府建设公共卫生事业。④战事容易引起瘟疫,对于防疫工作,更须注意。⑤各种救护措施,应及早完备之,如救护队之组织,医院之设立,药品用具之购储。1938年7月,中央医疗防疫队第17和第18支队奉派到粤工作。由华南防疫专员李廷安、国联防疫委员会第3组主任杜鲁就近指导[18]

从芦沟桥事变爆发,到上海沦陷的这段时期,李廷安配合卫生署的抗战救护工作,主张扩大"上海市救护委员会"等救护组织的力量;与夫人一起投入上海市妇女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工作,积极发挥妇女在抗战救护中的作用;为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制定具体的救济大纲与防护训练计划;为伤兵医院聘请医生;受聘当任华南地区防疫专员,组织指导战时防疫工作;为军医学校师生阐述战时医药同人的使命。

3.抗日战争相持时期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迩来食米奇昂,菜价高涨,士兵给养,极感困难。影响所及,陷于营养不良者,比比皆是" [19]。此时,李廷安着眼于长期抗战,致力于国民的膳食与士兵的营养研究,并担任中国军队营养改进研究会主任。

李廷安首先阐明研究改进中国膳食的重要性,"国民之膳食,能影响其健康及工作效率至大。盖此抗战时期,食料供给困难,国民营养问题日形严重,故当局对于膳食积极提倡改进",指出中国膳食的缺陷:"我国一般人民之膳食成份,每多缺乏。尤以动物性蛋白、维生素与钙质为最。此点殆为极应设法改良者也",提出改进膳食的建议、注意烹调方法及饮良卫生。李廷安认为国民膳食分"量"与"质"2个方面,"量"指有无或多少,为主管粮食机关与农业专家所应担负之职责,"质"则由管理膳食人员所应研讨者[20]

早在1939年秋,李廷安与郑集、徐达道,以2个连的士兵为试验对象,开展士兵营养的研究。在实施营养研究之前,由时在成都的华西、齐鲁、中央大学医学院3所大学联合医院与中央大学医学院内科、牙科、眼科等诸位医师负责对士兵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检查结果如下:参检士兵254人,约95%为四川籍,最小者13岁,最大者47岁,平均年龄26.9岁。受检者身高、体重不符合当时标准者占很大比例,"军政部军医署对于士兵曾有身长160公分及体重50公斤之标准。此间身长在160公分以下者共139人,占总数57%强,体重不及50公斤者共86人,占总数35%强"。此外,士兵有体格缺点者甚多,其中比较重要的缺点及百分数如下:眼病4%、牙痛97%、皮肤病75.1%、淋巴结肿大57.8%、包茎42%、肺结核4%、蛔虫病68.8%、钩虫病32.8%。鉴于"现行士兵体格检查之标准与办法似未臻完善",李廷安等建议"由军医署召集专家订定一适合我国士兵之体格检查标准,关于检查之项目与手续以及必要之设备与人员等项均须同时规定。又为改进士兵之健康及建立近代化之国军起见,在可能之最短时间内,国军各师团中应有矫正体格缺点之完善机构"[21]

李廷安通过对中国士兵营养状况的研究,并参考国联营养标准,建议中国士兵,每人每日所需之营养素,不能少于下列数量:碳水化合物660 g、脂肪30 g、蛋白质80 g、磷1.32 g、钙0.64~0.68 g、铁0.015 g、总热量合计3 400卡。要获取上述营养素份量,每兵每日应食下列各种食物:糙米822 g、脂肪16 g、肉类(包括血、肝肠等)30 g、菜类80g、根茎瓜果类70 g、豆类(以大豆为主)69 g、食盐10 g、其他调味品5 g、其他食物20 g。对食物之配合与选择,李廷安建议:一律食用糙米粗面,以增加膳食中乙种维生素及无机盐之含量;多食大豆及其制品;每日至少一餐稍含动物性之食品,"可购猪骨打碎熬汤,加少量醋,以增进骨内钙之溶解" ;绿色蔬菜为士兵膳食中之主要保护性食物,每日必不可少;食用油不能少于上述所建议之数量。最后,提示对烹调上注意之事项[19]。"此项研究,系分为调查、试验及证实三时期,并以士兵两连之众,充作实验部队。兹已根据实验所得,向军政部提出增进士兵营养之详细办法" [22]

据掌握的资料来看,李廷安主持中国士兵体格检查与营养状况研究始于1939年秋,有关中国士兵营养状况的研究结果最早公布于1941年[19],而中国士兵体格检查结果则最早公布于1943年[21]

李廷安通过研究,确立了中国士兵的营养标准,即每士兵每日所摄食物的总热量合计3 400卡;蛋白质:80 g(15%应来自动物性及豆类);脂肪:30 g;碳水化合物:660 g;钙:0.64 g;磷:1.32 g;铁:0.01 g;维生素甲、丙、丁足量。而实际上中国士兵每人每日所摄食物的总热量合计3 093卡;蛋白质:79.1 g(97%以上来自谷类及蔬菜类);脂肪:17.7 g;碳水化合物:613.5 g;钙:0.56 g;磷:1.72 g;铁:0.0340 g;维生素甲、丙、丁不充足。可见,"士兵营养之不足,且以动物性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三者之缺乏最为显著" [23]

李廷安根据中国士兵营养不良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根据各地经济情况与不同季节,按照上述营养标准采集食物,制成饼干,"以增加热力、动物性及豆类蛋白质、钙质与维生素甲、丙、丁"。营养饼干具有"体积极小,但具有极丰富之营养素,且易于运输,便于携带"的优点[23]

4.讨论
4.1 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认识公共卫生

1932年李廷安为东南医学院学生举行《公共卫生与国难》的演讲,开门见山地说"国难当头,吾们应当注意到的是什么?吾们应当怎样去救中国?""要救中国,先要观察到中国所以积弱的原因和弱点;现在吾们可归纳为下列数端:一、贫;二、愚;三、病;四、私。救贫是民生问题,救愚是教育问题,救私是道德训导和法制管理问题。三者非本题所及,……兹先述疾病与国家关系"。

至于疾病与国家的关系,李廷安把当时上海市的死亡率(大约每年每千人中死30人)与欧美、日本的死亡率(大约每年每千人中死的为15人)相比较,得出"吾国每年每千人中以防病与治病之未周而冤死的有15人。现姑以吾国之人口为4万万计,那吾们可以得到结论:我国每年冤死有6百万人!"至于患"不致伤命的疾病""大约为病死者的50倍","即病死者仅占整个病人数中之1/50。那么,吾们又可以得到结论:冤病者有3万万人!这样可惊的数目,无怪人家要称起东亚病夫国了"。至于冤病冤死而致的经济损失,"吾们以死者平均年龄为15岁计,以每人每年之衣食住费为百二十元计,那么这15年的生活费,每人须1 800元。而6百万死者所消费的,又是一个极大的数目!"[24]

"一国之强弱,多赖于人民之健康与否" [17],李廷安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公共卫生之于国家民族之重要性,认为致力于公共卫生即是救国之举。"兹值国难当前,民族存亡危急之秋,益觉我国卫生事业为不可或缓之图。吾人应急起直追,努力公共卫生之建设,以救国家民众于沦亡,而促人民同登寿域" [25]。鼓励医学毕业生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诸位!请诸位记着国难!同时不要忘掉公共卫生!不要忘掉自己的责任,去干公共卫生事业!" [24]

4.2 以抗日战争是"国际战争、科学化的战争"视角研究战时士兵营养

近代中国是积贫积弱的国家,而日本是具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的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这决定了这场战争是持久战。李廷安已经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长期抗战。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判断,李廷安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就洞察到中日间的这场战争是"国际战争,系科学化的战争"。1938年1月1日,对广西军医学校的师生演讲时,进而明确指出医界同人在这场战争中的使命,即"我们医界中人,不要以为打仗只是军队的事,而不是医界的事。做医界的,应当负担战时救护的工作,使伤兵早复健康,而增加抗战力量"[17]

士兵营养关乎士兵体魄与战斗力。李廷安认识到"充足营养品之供给,实不亚于其他军需品也"。因此,"际此长期抗战,为增进士兵体魄与战斗力计,改善士兵之营养以期达到上述之最低标准,实不容缓"[23]。身为中国军队营养改进研究会主任李廷安通过对士兵的体检发现士兵身高、体重没有达到160 cm、50 kg者,分别占57%与35%强。有鉴于此,李廷安拟通过改善士兵的营养以增强其体魄,通过增进其体魄以提升其战斗力。针对士兵营养不足,"以动物性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三者之缺乏最为显著"。李廷安建议"改善之方法,以采用富于营养而便于携带者为宜。即根据其所缺乏之营养素量以适宜之食物补充之。该项补充品宜制成小块干饼,分送各战场应用。在后方或阵地可事烹饪之处,每士兵每餐加食一枚,于前方战斗不便烹饪之时,则每人日食数枚,即可保其每日需量,而不致减少其战斗力也"。经过对250余名士兵数月的试验,"证明该队士兵因有充足之营养,其体重、耐力及一般健康状况皆有显著进步"[23]

李廷安在军事医学领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军事医学的重要奠基人。

1

李宝健,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著名的遗传学家和生物技术专家

参考文献
[1]
穗中央医院院长李廷安患病逝世[N].申报1948-05-11(2).
[2]
F. Y. KhooDR.Li Ting-an——A Dedication[J].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4866(6):344.
[3]
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7.
[4]
大夏请李廷安讲演[N].申报1933-12-03(18).
[5]
李永宸卫生事务所是公共卫生理论与近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J].中华医史杂志201646(3):172-176.DOI: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6.03.008.
[6]
李廷安动物色泽之研究[J].南风19201(1):73-76.
[7]
卫生局编《战地卫生学》[N].申报1933-01-24(11).
[8]
中华医学会[N].申报1933-01-20(10).
[9]
全沪各重要团体一致奋起援绥·救护协进会[N].申报1936-11-19(9).
[10]
救护事业会扩大组织[N].申报1937-07-21(14).
[11]
非常时期积极进行紧急救护·各界领袖筹组急救[N].申报1937-07-24(9).
[12]
妇女新运促进会成立[N].申报1936-06-13(12).
[13]
非常时期积极进行紧急救护·妇女注意防空救护[N].申报1937-07-24(9).
[14]
善团联合救灾会昨议决准备救济防疫[N].申报1937-08-03(13).
[15]
孔夫人等筹办大规模伤兵医院[N].申报1937-10-25(6).
[16]
FergusonObituaryMary E., LITING-AN,[J].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4866(6):342-343.
[17]
李廷安在抗战时期医药同人的使命[J].雷正兆,邓友涛,笔记.健社医学月刊19383(6):491-492.
[18]
防疫队到粤[N].申报:汉口版1938-07-20(2).
[19]
李廷安郑集徐达道国军营养改进之研究报告[J].军事杂志.1941(2):116-117.
[20]
李廷安如何改进我国膳食[J].中央训练团团刊1941(98):780-782.
[21]
李廷安郭祖超我国士兵体格检查之报告[J].科学世界194313,(5):267-272.
[22]
增进士兵营养试验完毕[N].申报,1941-11-03(4).
[23]
李廷安以特种干饼补充国军营养之建议[J].陆军经理杂志19424(5):150-151.
[24]
李廷安公共卫生与国难[J].陈生白,录意.东南医刊1933(4):49-51.
[25]
李廷安公共卫生之使命[J].铁道卫生季刊19321(3):33-37.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