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清代名医喻昌的佛学机缘与造就
中华医史杂志, 2017,47(2) : 121-123.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2.013
引用本文: 张暖, 董尚朴. 清代名医喻昌的佛学机缘与造就 [J] . 中华医史杂志,2017,47 (2): 121-123.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2.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1585—1664),字嘉言,江西南昌新建(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县)人,家居新建县朱坊村。新建古名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主要著作有《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医学理论成就显著,与张路玉、吴谦并称"清初三大家"。喻昌家世特殊,一生坎坷,看似经历"自儒而禅,自禅而医",实则"儒以始之,医以贯之,佛以终之"。早年学医,虽曾与"异人"接触,受道教影响,但仍以儒、佛思想为主。因曾遁入空门,为佛教槛内人,受佛学影响尤其深刻,在其医事活动和医学思想中彰显出鲜明的佛学特色。

1.初习儒、道、医

喻昌自幼习举业,博览群书,精力超人且自命不凡。《清史稿·喻昌传》称其"才辩纵横,不可一世"[1]。喻昌因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仕途之路有着强烈的渴望。天启年间,考中贡生,崇祯三年(1630),以副榜贡生入京就读,在京3年,欲有所为,上书言事不被采纳,虽有高才远志,但仕途不顺,返归乡里。《牧斋遗事》记载:"嘉言少遇异人,授以秘方。兼善黄白之术(道教炼丹术)。弟子有祈得其术者,辄语曰:'吾誓以济世,不以私,故先师强以授我,然尚不免大谴二:一天殛,一无后。汝愿天殛乎?无后乎?二者必于设誓时,愿受其一,乃可。’"[2]此说显然带有传奇色彩,但也透露出其早年学道、学医的经历。他在《寓意草·自序》中写道:"昌于此道无他长,但自少至老,耳目所及之病,无不静气微心,呼噏与会。"[3]371可知他早年便涉猎医术。从其几部医学著作也可以看出,他对《内经》《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医著相当熟悉,功底非凡,从侧面说明喻昌并非"自禅而医",而是仕途失利才潜心医术,并取得卓越成就。在京3年后返乡,转而从医时已年近半百。

2.中结佛缘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①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并日益兴盛;②隋唐时期臻于鼎盛;③宋、元、明、清时期由盛而衰。虽然明清佛教呈现衰微之势,但在晚明时期却曾有过短暂的复兴,当时佛教激发出的活力及其社会影响令人惊叹,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盛事",为教内外人士所认同。中国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有云:"明季垂中,诸宗悉衰。万历以来,勃然蔚兴。贤首则莲池、雪浪,大振圆宗。天台则幽溪、蕅益,力宏观道。禅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则寿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则慧云中兴,实为优波。见月继踵,原是迦叶。而妙峰、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尤为出类拔萃,末法所不多见,虽不及唐宋盛时,亦可谓佛日重辉矣"[4]。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一书中写到:"有明中叶,佛教式微已极"[5]234,但"万历而后,禅风寖盛,士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欲与士夫结纳"[5]334,"明季佛教中兴,此风最盛"[5]281。佛教的广泛影响,自然也波及医学界,以王肯堂、李中梓、喻昌等为代表的尚佛医家相继出现,他们虽修佛机缘各有不同,但均佛缘深厚,造诣颇深,佛学成为他们医学成就的重要思想基础。

笔者所见史料中,未见关于喻昌婚姻和子嗣的记载。道光二十七年《靖安县志》称喻昌有一姐,嫁于靖安县舒门,所以在靖安居住行医时间最久,所著医书遗稿多藏于其甥家。各种史料表明他一直过着形只影单的孤身生活。

喻昌45岁时才得以副榜贡生进京入国子监读书。奋发欲有所为,然生不逢时,上书言事无果,仕进不遂,回乡以岐黄为业。崇祯十六年(1643),他在《寓意草·自序》中说:"不揣欲遍历名封,大彰其志。不谓一身将老,世态日纷,三年之久,不鸣一邑。幸值谏议卣臣胡老先生建言归里。一切修举,悉从朝廷起见。即昌之一得微长,并蒙格外引契,参定俚案之近理者,命曰《寓意草》。捐赀付梓,其意欲使四方周览之士,大破成局,同心愍痛,以登斯民于寿域,而为圣天子中兴燮理之一助云" [3]371。可知他是在胡卣臣的支持下,编纂、刊刻了医书《寓意草》。

《清史稿·喻昌传》载:"明崇祯中,以副榜贡生入都,上书言事。寻诏征,不就,往来靖安间,披剃为僧,复蓄发游江南"[1]。可知其返乡后不久就受到了明皇的征诏。但此时他已潜心于医学,况明王朝江河日下,日薄西山,料想无所作为,在思想苦闷中只能"不就",并削发为僧,出家入寺,逃避皇室追寻。故钱谦益《医门法律·序》中称他为"征君"。喻昌在晚年写的《会讲温证语录辞》中说:"余中岁弃家逃禅"。一个"逃"字透露了他当时的心境。

佛门常常是生活坎坷之士获得心灵慰藉之所,仕途失意之人寻找心灵归宿之地。喻昌命途多舛,而晚明佛教的复兴恰恰给了他结佛的机缘。喻昌入寺修持的时间,约在1633—1644年,将近10年。后又蓄发还俗,脱离僧团,定居常熟,行医游历,足迹遍及赣浙苏皖。

不少论者认为喻昌是在清朝初立的顺治年间(1644—1661),受到朝廷征诏,而力避不就,遁入空门。这是对《清史稿》"寻诏征"文义的误解("寻",不久,当言明朝)。

3.医佛融汇

虽然对喻昌力辞诏征的时间曾有歧议,而喻昌一度出家为僧并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确是众所公认的事实。清初诗坛盟主、东林党领袖之一钱谦益,常熟名流,和喻昌过从亲密,并邀喻昌定居常熟行医。他作《赠新建喻嘉言》诗云:"公车不就幅巾征,有道通儒梵行僧。习观湛如盈室水,炼身枯比一枝藤。尝来草别君臣药,拈出花传佛祖灯。莫谓石城难遁迹,千秋高获是良朋" [6]。此诗道出了喻昌淡漠仕途、潜心修佛研医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清史稿·喻昌传》云:"昌通禅理,其医往往出于妙悟。" [1]说明喻昌懂得禅悟之理,在医疗过程中非常注意心悟。禅悟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中国佛教禅宗更以禅悟为心法,惠能《坛经》云:"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7]。正是由于喻昌曾剃度为僧,修习了佛教的体悟方法,在日后行医过程中,妙悟之法才成为认识疾病、构思治疗方药的有效方法,在他的医著中多有体现,形成特点,此不枚举。

近10年的佛门生活经历,使喻昌对佛教教理特别是佛医理论有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掌握,结合自己的行医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佛医思想。

喻昌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的"五蕴学说",对病因学说加以拓展,提出"四大归阴说"。《医门法律》卷2《阴病论》强调:"佛说四百四病,地水火风,各具一百,是则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3]216。"四大归阴说"是他佛医理论之基础,由于之前的医家对阴病认识不足,所以其意义非同一般。

喻昌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的情欲致病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禅修"安心"说,谆谆告诫医门同道千万不可忽视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

在注重精神调养的同时,喻昌还注意到对病家饮食的配合,特别是从佛门素食护生角度,强调饮食宜清淡。他说:"外病虽愈,而饮食药饵之内调者,尚居其半,特挈二事大意,为凡病感者,明善后之法焉。……前哲有鉴于此,宁食淡如蔬,使体暂虚,而邪易出,乃为贵耳!"[3]383-384对于病者和无病养老者的饮食,都主张以食淡茹蔬为宜,认为"食物诸无所忌,但能稍远甘肥。白饭香蔬苦茗,种种清胜尤妙"[3]428。他一贯遵行佛门茹素护生的原则,体现了慈悲济众之心。

喻昌曾长期受佛门熏陶,对佛教戒律能够严格奉持。脱离僧团后,以行医为业,然佛门戒律仍时时于心。《医门法律·自序》云:"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医以心之不明,术之不明,习为格套,牢笼病者。遂至举世共成一大格套,遮天蔽日,造出地狱,遍满铁围山界,其因其果,彰彰如也。……重重黑暗,无繇脱度,岂不哀哉?昌也闭目茫然,惟见其暗,然见暗不可谓非明也。野岸渔灯,荒村萤照,一隙微明,举以点缀医门千年黯汶,拟定法律,为率由坦道,聊以行其佛事耳" [8]。显然,《医门法律》是借鉴佛教戒律而作。喻昌参照佛法,以《内经》《伤寒论》等为依据,制定了中国医学史上第1部以树立规范为指归的医学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4.终身向佛

喻昌是在常熟与人下围棋时突然去世的,享年79岁。据清同治版《南昌府志》和《靖安县志》等书记载,喻昌去世之后,肉身不坏。

肉身不坏,又称"全身舍利",日本佛教界多称之为"入定佛""肉身佛"或"即身佛",是指修行人经久不朽的色身。相传修行者如能入甚深禅定,则可保持自己肉身不坏。

常熟人为了纪念喻昌,将其遗体作为神像奉祀。喻昌一生独身,其肉身由外甥从常熟迎回靖安,停柩于肖安寺。由于喻昌的崇高声望与深远影响,到雍正年间(1723—1735),南昌名医曹必聃等率众医从靖安将喻昌灵柩迎至南昌,安放在城南百福寺。寺内立喻昌塑像和画像,供人凭吊。新建文人罗安在画像上题诗:"医国藏高手,床头寓意篇。成名宁在艺,萎地或疑仙。真像留荒寺,遗骸表古阡。行人识征士,瞻拜敬加虔。"

参考文献
[1]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413868.
[2]
虞山丁氏钱牧斋(谦益)先生遗事及年谱[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1-12.
[3]
喻嘉言喻嘉言医学全书[M].胡国臣陈熠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4]
印光与佛学报馆书(节录)[M]∥印光法师文钞: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7.
[5]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5.
[7]
慧能坛经[M]∥中国佛教思想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20.
[8]
喻嘉言医门法律[M].赵俊峰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3.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