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1966—1976年中国子宫脱垂、尿瘘治疗概况
中华医史杂志, 2017,47(2) : 96-102.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2.008
摘要

1966—1976年,中国各地大量留存的子宫脱垂、尿瘘患者,成为妇幼保健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地中西医在艰苦环境下一直在想方设法,继续开展救治工作。对于子宫脱垂,中医疗法包括汤药疗法、针刺疗法、综合疗法、中药制剂宫旁注射等;西医疗法则有子宫托和手术疗法。广西等地对尿瘘进行了有组织的救治,并不断对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引用本文: 李剑. 1966—1976年中国子宫脱垂、尿瘘治疗概况 [J] . 中华医史杂志,2017,47 (2): 96-102.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2.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1966—1976年,正常的医疗、科研秩序受到冲击,前此从事子宫脱垂和尿瘘(以下简称"两病")治疗和研究的部分专家被迫离开工作岗位,"两病"防治工作一度停顿。难能可贵的是,城乡中西医在这10年间都仍然勉力开展工作,想方设法解除患者的疾苦。笔者通过多方查找资料,了解了相关概况和若干细节,兹予概述,庶几有裨于"两病"治疗史研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