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史话
人参固本丸小考
中华医史杂志, 2017,47(03) : 172-172.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3.015
引用本文: 张海鹏. 人参固本丸小考 [J] . 中华医史杂志,2017,47 (03): 172-172.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3.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人参固本丸",明清方书多有记载,清代医家叶天士尤喜用之。

"人参固本丸",方书中有名"叶氏人参固本丸",又名"二黄丸"者。经查,"叶氏"指南宋叶大廉。叶大廉《叶氏录验方》中卷载有"二黄丸",用药与"人参固本丸"相同,可见"人参固本丸"即《叶氏录验方》所载"二黄丸"。

《叶氏录验方》"二黄丸"下云:"论曰:夫人心生血,血生气,气生精,精盛则须发不白,颜面不衰,可以延年益寿。其夭多由服热药性燥,不能滋生精血,可不悲夫。余深谙此理,以谓药之滋补,无出生熟二地黄、天麦二门冬。世人徒知服二地黄,而不知以门冬为引导,则服二地黄者,徒过去尔。生地黄生精血,用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黄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地,四味互相,该说载于《本草》,可考而知。而又以人参为通心气之主,使五味并归于心。药之滋补,无出于此。生地黄一两、熟地黄一两、天门冬一两,去皮、麦门冬一两,去心、人参半两。上五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十日,明目,又十日不渴。自此以往,可致长生子登真人之位,此药功也"。

上述文字又见于《寿亲养老书》,文字略有不同,"可致长生子登真人之位"作"予登真人之位"。从"予"第1人称的用语,以及"药之滋补,无出生熟二地黄、天麦二门冬。世人徒知服二地黄,而不知以门冬为引导,……而又以人参为通心气之主"之语来看,此方初名当为"二黄丸","人参固本丸"是后世所改。

《东医宝鉴》也记载有"人参固本丸"云出"《必用方》",即北宋初虞世《养生必用方》,早于南宋叶大廉。就笔者所见,此是最早有关"人参固本丸"的记载。

《叶氏录验方》"二黄丸"后有小字"黄德延传",《寿亲养老书》亦云"黄德延传"。黄德延,未查及相关记载。如《寿亲养老书》的"予登真人之位"之"予"即黄德延,则可知其人具有道教背景。

上引《叶氏录验方》有"其夭多由服热药性燥,不能滋生精血"之语,此或是黄德延创制"人参固本丸"的缘由。此处"服热药性燥"具体所指为何,未明言。从上引《叶氏录验方》的"须发不白,颜面不衰,可以延年益寿""可致长生子登真人之位"之语来推测,"服热药性燥"很可能是指道教外丹炼就的金石丹药,也与黄德延的道教背景相符。除了外丹,金石之药还有始于汉代,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石散",因此所谓"热药"也可能是"五石散"之药的药物。

滋补药剂服用后的功效应当比较多,而上引《叶氏录验方》的文字只提及"十日,明目,又十日不渴",间接提示了创制"人参固本丸"的缘由包含了治疗"目不明"和"消渴",而金石之药最常见的副作用便包括"目不明"和"消渴"。

外丹和"五石散"起初只用金石之药,后来逐渐加入草木之药,如孙思邈《千金翼方》云:"今之世人,多有单服钟乳、矾石、桃花石、紫石,亦有合草药服之,此等虽非石,亦是五石之例"。至唐宋之际,仍有以单用金石,或是配合草木之药者,也出现了仅用草木之药者。如《叶氏录验方》中卷所载"金缨神丹",药用:金缨草、天芝、地芝、人参、山精、山药、马芝、甘草、石菖蒲、丁香、莲子、鸡头实、牛膝、陈皮、菟丝子、木香、茯苓、柏子仁、麝香、初生儿乳汁、白沙蜜。除麝香外,全为草木之药。值得注意的是此方的配制方法,"用天地炉,用砖砌上圆下方,圆者为炉,方者为基,炉状如寻"。从配制方法来看,"金缨神丹"显然是从金石外丹转变而来。在宋代方书中,类似"金缨神丹"的医方并非少数,也提示了金石外丹在唐宋之际逐渐发生的转变。

从上引《叶氏录验方》"可致长生子登真人之位"的论述可知,虽然不能排除"人参固本丸"的补益作用,但显然是外丹的一种演变。宋以后,"人参固本丸"的主治病症逐渐发生了变化,用于治疗以阴精血虚为主的病症,已完全不同于黄德延创制此方的初衷。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