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自编教材述评
中华医史杂志, 2017,47(03) : 152-155.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3.004
摘要

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对近现代新加坡的中医药发展与中医人才输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创造性地自编教材115册,科目比较齐全、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贯穿中西医汇通思想,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载体,既体现了编者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近现代新加坡中医发展状况。

引用本文: 陈盛桦, 蔡鸿新. 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自编教材述评 [J] . 中华医史杂志,2017,47 (03): 152-155.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3.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代以来,中国战乱频繁,百姓为求安居乐业,漂洋过海。东南亚华人数量在此期间急剧上升。中医药对华人而言,如同布帛菽粟,须臾难离。因此,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华人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有着极好的中医药发展基础。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新加坡的中医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中医以世医祖传的形式存在,未接受过系统训练,且流散各处,难以很好地服务群众。以游杏南、陈占伟、曾志远为代表的中医师公会的先贤们很快意识到,推广中医事业必须培育后继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于1953年应运而生(后于1975年改名为新加坡中医学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学校创办之初,条件艰苦,教学采用的教材均由讲师自行编写。直至1964年以后才部分改用中国大陆中医院校的统编教材。因此,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的自编教材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意义,笔者拟对此套教材略做探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