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断血流药用历史及种质资源探讨
中华医史杂志, 2017,47(03) : 149-151.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3.003
摘要

断血流药用历史比较久远,可以追溯至南宋《履巉岩本草》的"草血竭",其功效及用法记载明确。断血流的来源植物普遍认为是荫风轮Clinopodium polycephalum (Vaniot) C. Y. Wu et Hsuan与风轮菜C. chinensis (Benth.) O. Kuntze2个独立的种,也有学者认为荫风轮与风轮菜为同一种植物。荫风轮为断血流的主流来源,与风轮菜可能是原种与变种的关系。

引用本文: 李光燕, 宋向文, 盛文文, 等.  断血流药用历史及种质资源探讨 [J] . 中华医史杂志,2017,47 (03): 149-151.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3.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中草药群众运动"中,安徽省霍山县老药农刘西堂于1970年献出家传4代的外用止血秘方草药"断血流"。当时安徽省卫生部门号召成立了研究协作组,将断血流的止血作用列为重点项目进行研究。为了证实断血流收缩血管的作用,组织了寿县、金寨县、霍邱县等县医院和上海曙光医院、国际妇幼保健院等不少单位,进行临床病例观察。至1972年,收集到外科创伤出血病例77例,显效者74例,高达96.1%,还治愈了不少因出血不止的休克型病例。1973下半年至1974上半年,六安、上海又观察了功能性子宫出血为主的妇科出血症802例,有效率达87%。1971年,开始对断血流的外用止血作用进行初步实验研究,用断血流粉剂及水、醇提取液进行了数十次家兔和狗切断股动脉分支、股动脉和肝、脾切割的直接止血试验,获得成功;又采取大白鼠离体子宫和蟾蜍下肢灌流的方法,探明了断血流所含皂苷成分具有明显的缩血管作用(安徽省断血流研究协作组.止血药断血流鉴定会议资料汇编.1974)。从此,"断血流"便第1次作为中药名收载于1975年出版的《安徽中草药》中[1]。1977年版、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予以收录,规定其来自唇形科风轮菜属植物荫风轮(灯笼草)Clinopodium polycephalum (Vaniot) C. Y. Wu et Hsuan和风轮菜C. chinensis (Benth.) O. Kuntze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开花前采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