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诸病(一)》的内容与价值初探
中华医史杂志, 2017,47(03) : 165-168.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3.007
摘要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诸病》是讨论疾病症候特点的专书。根据书写风格、所涉病种、论述方式及行文体例等差别,可分列为《诸病(一)》和《诸病(二)》2部分。《诸病(一)》包括医简130余支,约2 000余字,共载有100余种病症名,涵盖了多个临床学科,病症分类细致,命名方法多样,四诊合参把握症候特点,重视类病比较,探讨病因病机,涉及病症的预后与调摄,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病症结合的辨证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引用本文: 叶莹, 张琦, 任玉兰, 等.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诸病(一)》的内容与价值初探 [J] . 中华医史杂志,2017,47 (03): 165-168. DOI: 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7.03.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成都老官山汉墓"M3"出土有736支竹简(含残简).出土后,考古工作者依据竹简的摆放位置、竹简长度、叠压次序、简文内容和书写风格等,将736支竹简大致分为9部医书和1部律令(《尺简》)[1]。简号361~628,合计268支简,出土时的位置在第6部分,是最长的一批竹书,长35.7 cm,宽0.9 cm,厚0.1 cm。通过研究小组的全面识读,对比字体及书写风格,臻别内容、考察体例及行文方式,将初步整理命名的9部医书拆分合并,调整为10种[2]。其中,原定命名为《诸病症候》一书,是一部全面论述疾病的专书,其内容除论述病症名、症状表现之外,还包含了病因病机、预后、类病鉴别等内容,原定名《诸病症候》未能完全概括该书的全部内容,故更定名为《诸病》,共205支医简。鉴于205支医简涉及的文字可明确区分为2种不同的书写风格,且在病种、论述方式及行文体例等方面均有差异,故别为《诸病(一)》和《诸病(二)》2种。笔者主要就《诸病(一)》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1. 《诸病(一)》的主要内容

《诸病(一)》包括医简130余支,约2 000余字,每简字数从3字到40字不等。医简内容保存较好,多数字迹也较清晰。医简采用较为成熟的汉隶书写,字体飘逸舒展,隶化程度亦较高。

围绕疾病的具体症候表现进行论述是《诸病(一)》的核心内容,涉及医简120余支,这些医简的主要论述方式为:首述病名,次述症状,亦有提及病因病机、预后、类病等内容。如373号简"女子白瘕欲出,少腹痛,已出有顷,快也,出少而白。"该简论"女子白瘕"的患者有少腹痛、排出白色的少量分泌物,并有少腹痛随着分泌物的排出而减轻的症候特点。又如575号简"着痹,不种(肿)不溃,痛而不移,类骨且(疽),至破困()种(肿)足,不治。"该简论"着痹"的症候特点具有不肿不溃、痛而不移,与"骨疽"病相似,但若发展至小腿破溃足肿,则预后不良。

对《诸病(一)》中论述病症内容完整、病症名确切的医简内容进行整理和统计,其中共记载30余个大类病症,如"风""女子白瘕""女子余病""水""狐""痹""伥""蹷"" (癃)""伤中""痿""山""心痛""瘇首""热中""寒中"等。若将大类病症看作"1级"病名,其下又可包含若干"2级"病名。如"风"病之下就包含2级病名17个。按医简数量,列前5位的1级病名是:"风"(38支)、"水""狐"(各12支)、"痹""伥"(各8支)。

除上述病症内容完整的病症名,在简文中也提及其他一些病症名,主要包括3种情况:①类病鉴别中出现的病症名。《诸病(一)》有关类病鉴别的医简18支,提及病症名11个,如"且(疽)""瘇首""虫病""狂疾""水伥"等;②穿插于医简具体内容中的症状,结合后世中医学的认识,可以作为症状类病名,如"颈项痛""耳鸣""鼻鼽""目不明""""欬上气""虫病""狂疾""黄單""疾""内瘅""足疾"等;③有一些没有明确指出病症名或病症名缺如,但可通过症候描述与现有中医病症名相对应的情况。如493号简中"女子其当得子而不成"应该与"不孕"有关。543号简中"⊙唾血而星(腥),状唊唊,居则好伏,至其廔音,而斯不治",当是描述"肺痈"的症候。

统计《诸病(一)》涉及的病症名,1级病症名有30余个,2级病症名以及行文中出现的鉴别类病症名和症状类病症名则共有100余种。

值得注意的是,除论述具体疾病及其症候表现外,《诸病(一)》还有关于疾病病因病机、病症关系总论的内容。如510号简:"凡病久则变化、化则通、通则难闭也。"该简是关于疾病特点与病理变化的总论。503号简:"凡久风产痹,痹之卒发者,不必产于风,湿气着痹产且(疽),且(疽)之卒发者,不必产于痹。"该简讨论了风、痹、疽3病发展变化中的关系。

2. 《诸病(一)》的学术价值
2.1 病症种类丰富

如前所述,《诸病(一)》共载有100余种病症名,并且丰富的病症涵盖了多个临床学科。内科病是《诸病(一)》论述的主要病种,130余支医简中,讨论内科病的医简约占医简数量的70%。所含内科病种类涵盖广泛,包括肺病症、脾病症、心病症、肝病症、肾病症、气血津液病症、肢体经络病症等。女子病亦是《诸病(一)》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女子病的医简有15支。虽医简数量不多,但与现已出土的同时代医学简帛中所载女子病比较,《诸病(一)》女子病的内容最为丰富,论述女子病的病症特点亦最为详细。其具体内容包括女子杂病、月经病、带下病、产后病、妊娠病和不孕等。涉及具体女子病10余种,如"女子白""女子红""女子白瘕""女子余病""女子积"等。外科病和男科病在《诸病(一)》中则讨论较少,涉及医简共10支。包括"伤中""山""囊"等病。另外,还提及"耳鸣""鼻鼽""目不明""齿黄"等与五官科相关的症状名称,但没有关于这些病症的具体讨论。

2.2 病症分类细致,命名方法多样

《诸病(一)》所载疾病分类十分细致。如《诸病(一)》中涉及"风病"的医简数量最多,共计38支。其中,总论"风病"病机的医简2支;论"风病"总体症候与鉴别的医简5支;其余31支医简"分论"了17种风病的病症特点。

病症分类细致,有关病症命名方法亦多样。常用的命名方法中,按症候特点命名的最多,如"渫风""蹷风""耳鸣""目不明""女子白瘕""着痹""欬上气"等。另外,也有按相关脏腑命名的,如"肺风""脾风""胃蹷""心疝""伤肺肝";有按发病部位命名的,如"喉痹""肤伥""伤中颈项";有按病因病机命名的,如"怒心惕""寒中";以及综合命名的病症名,如"瘇首""囊"等。另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命名法,如"风病"下有按方位分类的"西风""北风""东风""南风";按五行分类的"土风"。

2.3 四诊合参把握症候特点

《诸病(一)》对相关病症的症候观察细致,做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察疾病。望诊,如575号简:"着痹不肿(肿)不溃,痛而不移……";424号简:"女子红赤白半"。问诊,如406号简:"伤中少腹,要(腰)脊皆痛,不可举重,不可甚饥甚饱……";553号简:"风瘅,……烦心少气,类狂疾,时寒时热",多诊合参,如498号简:"女子余病,少复(腹)坚重如怀石,寒热好自伏也,其恶星(腥)。"此句描述妇人"余病"的症状,结合望诊(少腹如怀石)、问诊(寒热好自伏、少腹重)、切诊(少腹坚)、闻诊(其恶腥),可见当时诊病,已综合使用"四诊合参"之法。纵观全书,采用脉诊的内容较少,诊病之法以望诊、问诊最多。

2.4 重视类病比较

《诸病(一)》是讨论病症的专书,涉及病症鉴别的内容亦常可见,共涉及医简18支。如553号简:"风瘅,状无常主也,烦心少气,类狂疾,时寒时热。"描述了"风瘅"有神志异常的症状,需与"狂疾"鉴别;521号简:"蹷风之所产,干嗌,眼黄,侚目汗出,类黄单",提示"蹷风"有类似"黄单"目黄的症状,应予以鉴别。

2.5 探讨病因病机

《诸病(一)》虽以论述具体疾病及其症候表现为核心内容,但其中有关病因病机讨论的内容亦十分重要。如481和523号简:"凡风者,百病之长也,唯□变化易也,病尤(犹)有风气之作也,此皆阴气之属也,同产而异分。故众人弗能别也,凡风之始产也,皆有大分,至其变化则无常方矣。"此2条是总论"风邪"致病特点的医简。"凡风者,百病之长也"指出了"风邪"治病的广泛性,"唯□变化易也""凡风之始产也,皆有大分,至其变化则无常方矣",是在探讨风邪致病的易变性和复杂性。584号简"地湿莝薄产蹷",指出了"蹷"病的产生与接触湿邪密切相关。

2.6 涉及病症的预后与调摄

《诸病(一)》中还有较多关于病症预后判断的内容,如575号简:"著痹,……至破困()种(肿)足,不治。"581号简:"通痹,……颈领多伤,不治。"再如"水"病的12支医简,有9支医简都涉及对预后的讨论,如"水而寒热者死""水而息喘者死""水而齐(脐)平者死"。

另外,该书还有关于病症调摄的内容,如426号简:"囊,久不得近宫……"预后和调摄的内容虽少,但亦反映出当时对病症认识较为全面。

2.7 运用整体观认识病症

"天人合参"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具体体现之一。这一点在《诸病(一)》论述病症中亦常有体现。如对"风病"的分类和证候认识有很多体现"天人合参"的内容。在殷墟甲骨文中最早记录有"四方风"的内容[3],《说文解字》中的"八风"也是从"方位"对"风邪"致病进行分类[4]。在《诸病(一)》中有将"风病"从方位分类为"东风""北风""南风"和"西风"的论述。其中,对"西风"的论述尤其详尽,涉及"西风"的5支医简中,有3支医简根据"西风"发生时辰的差异,论述了其不同的症候特点。如"西风昼禺(遇)者,其体热而漉于汗""西风莫(暮)禺(遇)者,漉于汗,莫(暮)病,少气而喘""西风朝禺(遇)者,喘呼侚獾而烦心"。另外,论述"土风"致病的4支医简中,有2支医简提到不同季节感受"土风"会出现不同的症候表现:"土风以春气禺(遇)者,其发也,体重肠厚胃约""土风以秋禺(遇)者,体热张而上气,众人疑之肤张"。这些结合时辰或季节认识病症特点的内容都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2.8 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已较全面

通过《诸病(一)》中对病症表现及病因病机的论述,反映出当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已较全面。以女子病为例,经、带、胎、产是女子特有的4个生理时期。《诸病(一)》中有关"女子病"讨论的内容已经涉及这4个特殊的生理时期。如408号简:"女子并至,月事数月乃一出,出即多……",该支医简描述的是月经后期、月经过多的病症;468号简:"女子白……其白不清而星(腥)臭。"该简描述了女子带下白稠腥臭的病症;616号简:"女子初而大病,子之前病也。""",根据初步考证可能是妊娠之意,该简可能是论述妊娠病的特点;574号简:"女子已乳而腹盈,余病也。"("乳",生产之意。《说文解字》曰:"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广雅·释诂一》:"乳,生也。")该医简所论的"余病",应该是属于产后病范畴。由于女子在不同生理时期气血阴阳和脏腑的生理状态都较平时有所不同,故其病症表现也就具备不同的特点。《诸病(一)》有关"女子病"的内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女子经、带、胎、产4个生理时期对女子病症的影响,但4个生理时期的病症皆俱,且从其内容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结合女子不同生理时期认识女子病症的特点。这为后世中医妇科学重视女子在不同生理时期发生的病症具有不同特点的认识和相应临床辨治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9 病证结合的辨证方法已初步形成

病证结合的辨证方法是中医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体系在《诸病(一)》中已初步形成。《诸病(一)》主要内容是围绕具体的病证进行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预后的描述,具有"以病为纲"的特点。同时,对于重点病证展开了细致的分类和讨论,并开始运用多种辨证方法,间接反映出当时对病症的认识逐渐形成"病证结合"的方法。如:①脏腑辨证:《诸病(一)》涉及脏腑辨证的有近20处。例如,"风病"包括脏腑辨证5种,即"肺风""肝风""脾风""心风""胃风";其他如"心水""心痹""肺伥""胃蹷""肠辟"等,亦是脏腑辨证的体现;②八纲辨证:如"狐"病有"狐之阴伥""狐之阳伥""狐之阳瘅",涉及到阴阳辨证;"热中""寒中"涉及到寒热辨证;"风病"有"内风"病名,亦有以"恶风"为主症的类似于外受风邪的病症,此为表里辨证;至于虚实辨证虽无典型的内容,但细审病症特点亦有相应的内容,如"隋(髓)痿"具有"痿择不□、吻唾不收、视不能言、状类婴儿"等症候特点,当属虚证,而"女子余病"具有"少复(腹)坚重如怀石"的表现,属实证范畴。

通过以上关于老官山医简《诸病(一)》主要内容与学术特点的初探,可见老官山《诸病(一)》是当时的一部疾病学专著。《诸病(一)》中记载病症种类之丰富、讨论病症特点之详细、涉及病症内容之完整反映出当时对相关病症的认识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和较成熟的辨证方法,中医疾病学的内容已日益丰富、逐渐成熟。

参考文献
[1]
谢涛武家璧索德浩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J].考古2014(7):5970.
[2]
梁繁荣王毅李继明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7.
[3]
李学勤商代的四风与四时[J].中州学刊1985(5):99101.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677.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